INE原油小幅下跌,两大因素限制油价涨势
发布时间:2022-02-11 作者:元大期货 点击数:
汇通网2月11日讯—— 2月11日上海原油价格下跌0.6%,因为美国通胀高企激起对大幅加息的担忧,投资者还在等待美国-伊朗会谈的结果,该结果可能导致全球原油供应增加。
周五(2月11日)上海原油价格下跌0.6%,主力合约2204终盘收于550.0元/桶,跌3.3元/桶,因为美国通胀高企激起对大幅加息的担忧,投资者还在等待美国-伊朗会谈的结果,该结果可能导致全球原油供应增加。
经纪公司OANDA的高级市场分析师Edward Moya说:“随着对伊朗核协议谈判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乐观情绪升温,以及货币市场开始预期美联储大幅加息推动美元反弹,油价涨势终于失去动力。”
“油市仍然非常紧俏,但原油价格涨势已显露疲态。如果美元继续上涨,油价可能继续进一步下跌。”
期货合约和成交情况一览
交易综述与交易策略
上海原油价格下跌0.6%,主力合约2204终盘收于550.0元/桶,跌3.3元/桶。
(INE原油日线图)
交易逻辑:油价继续高位横盘,市场观望情绪渐浓。一方面,伊朗原油可能重返市场,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50点几率变大,这对多头信心造成冲击,令近期油价强劲的涨势暂歇。俄乌局势也在近期迎来重要时刻,这使得空头不敢贸然进场。日内预计油价仍然震荡持稳,建议投资者观望为主。
阻力位:INE原油565.0,美油91.74
支撑位:INE原油546.0,美油87.64
中国及海外消息
投资者为美联储更加鹰派做准备,预期市场将更为动荡
①美国消费者物价超预期飙涨,提升了对于寻求遏制通胀飙升的美联储将需要更为激进的预期。投资者因此为更多的市场波动做好准备。
②美联储更加鹰派的前景一直是今年市场的主要主题,这推动美国收益率上升、股市下跌。10年期美国公债收益率2022年以来已上升约50个基点,周四触及两年半以来最高的2%。
③周四的数据显示,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(CPI)表现超出经济学家的预期,创下1982年2月以来的最大同比升幅,这迫使投资者进一步重新调整投资组合,以反映美联储可能比预期更加激进。
④芝加哥商业交易所(CME)的FedWatch工具显示,市场已经几乎完全为3月份加息50个基点定价,此前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表示,鉴于通胀数据,他已“明显”变得更加鹰派,他现在希望在未来三次美联储政策会议上升息一个百分点。
⑤骏利亨德森投资的研究主管Matt Peron在电子邮件中写道:通胀趋势“对股市来说是令人担忧的,因为它可能意味着美联储的政策反应会更加激进。未来几个月市场可能仍然动荡,直到通胀稳定下来,或者市场认为美联储采取了足够、但不过度的行动”。
全球新增1亿例新冠确诊病例仅用大约一个月
随着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在全球加速传播,全球新增确诊病例数据不断提速。根据世卫组织统计,全球累计确诊病例从超过1亿例到超过2亿例、从超过2亿到超过3亿例都用时半年左右,但从超过3亿例到超过4亿例仅用时大约1个月。(央视新闻)
高盛预测美联储将在2022年加息七次,先前的预测为五次
①高盛集团的经济学家现在预估,美联储今年将加息七次以遏制飙升的通货膨胀,他们之前预测会加息五次。
②美国公布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7.5%,为1982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后,高盛修改其预测。价格上涨范围普遍,从食品和能源扩大到家装和医疗保险等领域。
③以Jan Hatzius为首的经济学家暗示,美联储将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会议上连续七次上调利率各25个基点。
④高盛的分析师指出,鉴于通货膨胀、工资增长和短期通胀预期三者皆偏高下,3月份有理由加息50个基点,但迄今为止,政策制定者的态度显示将采取更循序渐进的方式升息。
⑤高盛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写道。“大多数发表评论的美联储官员都反对在3月份加息50个基点,因此,我们认为更有可能的路径是在更长时间内每次加息25个基点。”
⑥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说, 支持在7月初前累计加息100个基点,包括自2000年以来首次一次性加50个基点,以应对四十年来最严重的通胀。
⑦高盛分析师表示,如果其他参与者加入他的行列,他们将考虑改变预测。
美伊恢复核谈判之际,伊朗原油出口量近三年来首次超过100万桶/日
据报道,追踪石油流动的咨询公司Petro-Logistics表示,伊朗12月原油出口激增至超过100万桶/日,是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,不过1月回落至约70万桶/日。Petro-Logistics公司首席执行官Daniel Gerber说:“除非政治形势发生变化,否则我们预计不会持续看到100万桶/日的出口量。”根据石油行业顾问和分析师的估计,尽管受到制裁,但伊朗在2021年仍设法增加出口。不过其出口量仍远低于重新实施制裁前250万桶/日的规模。
韩国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连续2天超5万例
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11日通报,截至当天零时,韩国24小时内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3926例,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连续第二天超过5万例。目前韩国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123万例。
英国发布针对俄罗斯的新规,一旦入侵乌克兰可实施广泛制裁
① 英国约翰逊政府周四发布了新的规定,以加强政府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情况下对其实施制裁的能力,并扩大了可以制裁对象的范围。
② 新规则将于周五下午5时生效,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情况下,将允许大臣们惩罚俄罗斯广泛领域的企业和个人。涉及的行业包括:金融服务,化工,建筑,国防,电子,能源,采矿,运输,以及通信和数字。
③ “这项立法为英国对俄罗斯实施历来最强硬的制裁提供了制度框架,”英国外交部在一份电邮声明中表示,“英国现在不仅可以制裁与乌克兰动荡直接相关的实体,还可以制裁俄罗斯政府关联的实体,以及对俄罗斯政府具有经济和战略意义的企业及其所有者、董事和受托人。”
④ 英国一直威胁,一旦俄罗斯军队进入乌克兰,就要制裁与总统普京关系密切的俄罗斯人,但此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手段。
⑤ 英国的新规定并不意味着一旦俄罗斯入侵乌克兰,制裁就会自动生效,而是赋予了大臣们实施制裁的必要权力。
⑥ 外交大臣特拉斯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周四在莫斯科举行会谈。据俄罗斯外交部网站上的声明,拉夫罗夫告诉特拉斯,对英国可能的制裁,俄罗斯的反应将是“慎重和强硬的”。
机构观点
华泰期货:俄乌四方会谈未能达成一致
从油市近期的价差结构表现来看,原油月差结构高位回落,而裂解价差仍旧相对坚挺,尤其是美国汽柴油裂解价差表现强势,在近期的分析中我们提到,当前美国石油行业最大的矛盾仍旧是供给瓶颈,主要是炼厂开工率复苏跟不上成品油终端消费增长,美国成品油消费已经高于疫情前水平且仍旧在持续增加,尤其是汽柴油消费,但与之相对的,航空煤油消费维持在1500万桶/日的5年均值水平以下,虽然炼厂理论上存在通过调整航空煤油收率来应对这种供需错配,但实际上存在各种限制,这导致炼厂提高常减压加工量的空间受到抑制,此外,近期的炼厂装置故障与极寒天气加剧了当前美国成品油的供需缺口。
国信期货:油价短期维持高位震荡运行
美国官方公布了1月份通胀数据,再创近40年新高,美联储加速收紧货币政策概率大增。欧佩克发布2月份《石油市场月度报告》:随着全球经济从疫情强劲复苏,今年世界石油需求可能会急剧上升。市场继续关注2015年伊核协议重启的谈判进展。技术面,当前油价短期维持高位震荡运行。操作建议:震荡思路操作。
国泰君安期货:通胀超预期叠加供应偏紧,高位震荡
中期来看,紧缩周期下商品价格见顶回落依旧是2022年的确定性,我们对于观点的修正更多从修正油价短期波动节奏的角度出发,即当前海外经济火热表现或只是延后油价上半年的下行拐点。对于油价短期的上行空间,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的扰动不易拿捏,理论上任何高点均有可能出现。而对于这一拐点的精准定位,宏观面受到美、欧通胀拐点的影响,不确定性主要源自疫情和海外央行紧缩节奏;微观层面受到伊朗、俄罗斯、美国页岩油供应表现的扰动,不确定性主要源自地缘政治、产能评估误差等。未来一周建议继续关注海外通胀数据和伊朗原油恢复前景,油价波动或将放大。
光大期货:油价高位震荡为主
伊朗和美国就挽救德黑兰与世界大国所达成2015年核协议进行的间接谈判于周二恢复,但特使们几乎没有透露他们是否更接近于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。据美国外交官称,两国之间的谈判正进入“关键阶段”。市场似乎将这一消息解读为可能即将达成最终协议的迹象,认为这将意味着解除制裁。欧佩克月报中预计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415万桶/日,与上月的预测持平,2021年全球石油需求大幅增加570万桶/日。该报告还显示,随着OPEC及其他产油盟国组成的OPEC+逐步取消2020年实施的创纪录减产,OPEC的产量有所上升。OPEC+的目标是每月增产40万桶/日,其中10个成员国的增产幅度约为25.4万桶/日,但由于一些产油国难以增加产量,产量增幅低于这个目标。1月OPEC产量仅增加6.4万桶/日,至2798万桶/日。OPEC13个成员国中有七国的石油产量下降,其中包括委内瑞拉、利比亚和伊拉克。此外美国通胀数据显示继续创新高,市场对3月加息的预期进一步上调,油价高位震荡为主。
免责声明: 本公司提供的资讯来自公开的资料,本公司仅作引用,并不对这些资讯的准确性、有效性、及时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,及不承担任何责任。本公司提供的资讯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或意见,均不能作为 阁下进行投资的依据。任何人士未经本公司书面同意,不得以任何方式传送、复印或派发资讯中的内容或投入商业使用。 风险披露声明: 投资涉及各种风险,买卖期货合约的亏蚀风险可以极大。在若干情况下,阁下所蒙受的亏蚀可能会超过最初存入的保证金数额。因此,在作投资决定前,阁下应研究及理解期货合约的风险、特点和限制, 并根据本身的财政状况、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作出评估或咨询独立专业投资顾问。如要了解风险披露的详情,请参阅本公司《客户协议书》中的《风险披露声明》。